聯合眾教會,履行大使命,建立胸懷普世的宣教基地

黎明行動

黎巴嫩是神為福音進入中東地區預留的門,是中東地區少有的可以自由傳福音的國家,芝華宣道盼望與對穆斯林有負擔的北美華人教會合作,向在黎巴嫩躲避戰火的難民播撒福音的種子,尋找和平之子,協助他們將福音帶回他們的家鄉生根發芽。

宣教契機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少有的可以自由傳福音的國家,我們可以與當地的教會、福音機構合作規劃1周的訪宣、2-4周的短宣、3個月的中宣或長期宣教。服侍事工包括在兩個難民中心教英語、數學等課程、舉辦夏令營、與當地同工一起探訪難民家庭,在首都貝魯特與當地教會一起去探訪當地家庭、為他們禱告、輔導以及分享福音。

黎巴嫩簡介

歷史中的黎巴嫩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扼守歐亞非戰略要道,三面陸地,西臨地中海,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英法託管,1943年獨立。國土與敘利亞及以色列接壤,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她曾被譽為「中東瑞士」,首都貝魯特曾譽為「中東小巴黎」。這樣的稱呼讓人聯想到的是和平、安穩、繁榮輝煌,可惜,隨著1975-1990的15年內戰這樣的景觀都不復存在了。敘利亞軍隊直到2005年的“雪松革命”才撤離,當時100萬左右的黎巴嫩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才撤離,結束了29年對黎巴嫩的直接干預。

中東的“異類”

公元7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崛起,伊斯蘭教迅速傳遍中東,整個中東地區幾乎都被伊斯蘭教征服,唯獨在黎巴嫩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同存。9次十字軍東征,黎巴嫩是進軍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地,黎巴嫩的基督教不斷得到供應,被伊斯蘭教征服地區的基督徒為了躲避迫害,逃到黎巴嫩山區。黎巴嫩雖然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但境內基督徒人數眾多,教派也很多: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馬龍派。1943年黎巴嫩獨立時總人口為130萬,其中基督教徒佔60%、穆斯林佔40%(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差不多各佔一半)。2014年黎巴嫩全国人口中,基督徒约占40.6%,穆斯林约占54%,德鲁兹教派约占4.6%

政治、經濟與文化

黎巴嫩政治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權共治,經濟以旅遊、金融等服務業為主,三分之二勞動力從事服務業。運輸以海運和空運為主,貝魯特港承擔了全國60%的海運業務。社會開放與保守並存,沙灘上有比基尼美女,也有長袍遮身的穆斯林女性。

黎巴嫩現狀

黎巴嫩人正在面對的,是過去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一場經濟危機。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了150%, 位居世界第三,據官方數據,青年人失業率已經達到37%,整體失業率為25%。世界銀行稱,現在幾乎三分之一的黎巴嫩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黎巴嫩總統向聯合國匯報目前的貧困率是47%。

敘利亞難民

自2011年持续至今的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支持者与叙利亚反对派之间的武装冲突。這場持續了9年的內戰,造成了大量的敘利亞民眾逃離家園,其中有超過7萬的難民居住在黎巴嫩的難民營,生活在難民營之外的敘利亞難民就更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