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2022華人基督徒大會講員簡介
返回大會專題介紹曾金發牧師
早堂研經
黃守謙牧師
早堂實踐
王美鍾牧師
晚堂培靈
招世超牧師
福音聚會
何述珍校長
專題講員
李勇弟兄
專題講員
何藝牧師
專題講員
林素文師母
專題講員
林秋如師母
專題講員
松慕強牧師
專題講員
姜少龍(沙龍)傳道
專題講員
苗蔚姊妹
專題講員
郭凌姊妹
專題講員
秦恩光傳道
專題講員
孫艷姊妹
專題講員
張志剛牧師
專題講員
黃多賜牧師
專題講員
黃雅憫牧師
專題講員
鄭立新牧師
專題講員
趙家璧姊妹
專題講員
談妮傳道
專題講員
戴洸華牧師
專題講員
羅秉祥教授
專題講員
嚴鳳山牧師與Colleen師母
專題講員
曾金發牧師簡介
聖約播道會領袖導師,門徒教會環球聯盟運動的創始人。在事奉中有雙重熱忱——釋經講道和領袖指導。富有見地的聖經教導已經使他成為一個世界各大城市都競相邀請的講員;對他的邀請通常都要提前三到五年發出。
作為主任牧師帶領聖約播道會(CEFC)25年之後,於2012年一月開始執行一個成功的領袖傳承計畫。作為聖約播道會的領袖導師以及門徒教會環球聯盟運動的創始人,繼續在新加坡和海外門訓高層領袖。這些領袖包括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教會主任牧師,宗派領袖,神學教育者,以及全國性和地區性的福音機構負責人。
出版了眾多著作,包括「紮根於神」(2002年出版),「督導方針」(2008),「紮根於信」(2010),「內在生活陶冶」(2011),「某確類——以精心門訓重新定義事工成敗」(2013),「徹底翻轉的門徒訓練」(2014),「生命與傳承」(2015),「門訓宣教」(2016),「信心與火煉」(2018),以及「恩典與榮耀」(2021)。
妻子安陪伴他一同在世界各地積極事奉。他們育有兩位愛女,阿曼達和貝里西亞。
黃守謙牧師簡介
畢業於加拿大草原神學院,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及美國金門浸信會神學院。任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的主任牧師與美加華浸聯會的主席。人生目標是盡可能帶領更多的人認識耶穌基督並協助他們成為主的真門徒。感到榮幸能從1984-1993有機會在加拿大華人宣道會牧養,1993之後就開始在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牧會一直至如今。與太太黃張釆蓉已婚三十七年,為著太太是一位有主清楚的呼召和非常能幹的傳道人覺得自豪。喜歡與人交流,學習新的東西,運動,和音樂。平常解壓的方式是拉小提琴!
專題講座
融入社區的郊區教會
郊區教會似乎不若市區教會那麼容易找到服事社區的機會。郊區華人教會如何仍能有效地融入周圍的社區,在社區中成為發光的燈台?如何打破与社区主流群体的隔阂
神在動亂世代中的作為與心意
有基督徒該不該為俄烏戰爭禱告,因為這是聖經預言的。有人在疫情和戰爭中對神產生懷疑,基督徒如何在信心、言語和行為上回應。建議結合諾亞洪水、神沉默400年,耶路撒冷教會遭遇大逼迫、穆斯林興起、中世紀黑暗、兩次世界大戰導致歐洲成為後基督教國家......等聖經/教會歷史展開討論。教導信徒建立以聖經為主體的基督徒世界觀,社會觀, 及信仰生活的實踐。
王美鍾牧師簡介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1997年至今)、全球華人浸信會宣教促進會總幹事(1998年至今)、華夏宣教神學使團創辦人兼總幹事(2006 年至今)。領導絲路之路宣教工作超過二十年,創辦絲路福音國際聯絡中心。在本國馬來西亞領導浸信會的差傳工作逾三十年,同時推動各宗派聯合性宣教使命的實踐,而創立馬來西亞聯合性差傳事工促進會並擔任會長。
常年受邀擔任區域性及國際性宣教、培靈會講員,足跡踏遍六大洲,到訪超過七十個國家,服事一百多個族群。負擔是透過神學教育及與其他宣教機構通力的合作,致力推動全球宣教事工。有神學博士學歷,除了講道與教導,出版專著約20冊。疫情期間也受邀在全球各地跨區域聚會線上講道。經常主持信仰與神學學術論壇,每一次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看直播。
專題講座
小教会如何参与宣教?
規模較小的教會,是不是需要等到教會壯大後才開始參與宣教?剛剛植堂的教會,是不是要將建堂置於宣教之前?財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小教會如何參與宣教?如何建立和培養宣教的異象?
宣教者與異教文化
這是探討比較根本的問題:不論是跨區域或本土宣教,宣教者應當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異教文化?凡是非基督教教傳統文化的,都可視為異教文化,包括當代流行文化。一方面,世界在黑暗掌權之下,但另一方面,宣教者是否該“掃除”一切(屬於魔鬼的)“文化”,不論是實際具宗教意義的事物行為(如家中祭祖祭壇),或是來自宗教的習俗(如泰國人見面雙手合十問候)。甚至在背景多元的北美,宣教者也可能碰觸來自異教的文化。這方面有什麼參考原則?
招世超牧師簡介
矽谷匯點華人教會創會牧師,歷任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會長,聖言資源中心顧問及華人策劃聯盟榮譽顧問。
於 1984 年首次在德州休士頓西南市郊的密蘇里市開荒植堂,其後於 1990 年開始在三藩市南灣區聖荷西華人浸信會任主任牧師;到 2000 四月在苖必達市開始矽谷匯點華人教會,次年一月正式自立。匯點教會在 2004 年為目標導向健康教會得主之一,也是美國第一間獲奬的華人教會。匯點教會於 2007 年底購得現時會址,2009 年六月廿一日裝修工程完畢並搬進現址聚會。積極推動門徒訓練事工,自 2010 年二月開始在教會中推動全民門訓,一年後已有超過二百人接受門徒訓練。於 2012 年四月領導教牧團隊和部份會眾,再在三谷區開設Pleasanton 匯點教會,服事當地同胞和傳揚福音,並於 2016 年 9 月搬入新購置的地方聚會。2019 年三月及四月,在上帝的帶領下分別在 Tracy 及 南三藩市 Peninsula 開設了 Tracy 分堂及 Peninsula 分堂,並於同年七月在 Tracy 市中心購置一物業,供分堂日後發展之用。
在 2020 年一月放下匯點教會主任牧師一職,改在 Tracy 分堂當代理主任,栽培新同工接手。主任牧師一職交棒給經驗豐富及滿有活力的梁廷益牧師接手。於 2021 年八月舉行植堂異象分享會,籌備於 2022年在 San Leandro 地區再次植堂。2022年五月一日San Leandro分堂正式開始崇拜聚會,竟有 267出席參加崇拜,並有四人決志信主。榮歸真神!
於美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獲神道學碩士及宗教教育碩士學位;後再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進修,獲教育碩士學位,並於 2022 年獲真道浸信會神學院頒發榮譽教牧學博士學位。招牧師於 1979 年與葉秀霞女士結婚並有二子,文車和文雋。
福音講座
(一)意外是常態
(二)難阻是祝福
(三)危難是契機
專題講座
兩代之間(上)——扭轉教會老化
北美教會老化情況嚴重,疫情間更有不少這樣的教會關門。這專題將探討教會主任牧師和成員老化,並教會制度疆化的種種問題,並嘗試提供扭轉教會老化的可能方案,盼能放緩教會萎縮死亡。
兩代之間(下)——代際事工與教會興衰
所有教會都有多代事工 (Multigenerational Ministry),如兒童事工、青少年事工、家庭事工,和長輩事工等,但不是很多教會推行代際事工 (Intergenerational Ministry)。代際事工是應付教會老化其中一個策略,不單能另教會長治久安,更能讓人渴慕教會裡在地若天的大家庭生活。
何述珍校長簡介
一句希伯來諺語說:「孩子不是要裝滿的器皿,而是要點亮的明燈。」何述珍女士渴望加入那點燈的人的行列,因此,進入了教育領域。目前是芝加哥培德基督教學校的校長,這所學校強調學術成就和學生的品格建設。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上帝的工具,通過基督教教育影響生命。除了擔任培德基督教學校的校長外,還擔任美國遠東廣播公司董事會的董事,以及伊利諾伊州第9區綜合互聯的諮詢委員會委員。
在致力於教育之前,何述珍校長曾擔任過:芝加哥遠東廣播公司執行主任、穆迪神學院校友會董事、芝加哥華人基督教聯合教會南堂兒童事工主任。
教育背景包括Concordia大學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穆迪神學院聖經研究碩士學位和芝加哥藝術學院演藝碩士學位。獲得Gateways to Opportunity 幼兒教育五級證書,還是Kellogg非營利管理高管學者。
與夫君何壽堅醫生育有一子何家樂。
專題講座
公立學校/在家教育/基督教學校——我該如何衡量 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
近年公立學校對性教育的課程引起基督徒關注,有人提出應該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有人認為基督教學校是解決問題的良方、有人則指出公立學校也有可取之處。基督徒父母該如何衡量,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本專題將邀請這三方面立場的基督徒分享他們的觀點,彼此聆聽,摘取共同的原則作合宜的抉擇。
李勇弟兄簡介
出生於上海,1984年與父母移民美囯,在不同公司打拼過。在大學中認識神,1997年在明州信主受洗,一直參與教會不同的事工。力致於如何在職場關懷弟兄姐妹和傳出基督的福音,一直在支持芝加哥地區的在職基督徒和職場事工。現和家人居住在芝加哥北郊,並在教會參與兒童和主日學服事。
專題講座
職場關懷 你、我、祂
后疫情時代,職場需要什麽樣的關懷?基督徒如何通過職場關懷突破“職場如戰場”的張力?基督徒在職場中如何和人建立關係,關心些什麽人?基督徒在關懷和被關懷中如何真實地經歷信仰?職場關懷可以如何承載生命成長,福音和大使命?幾位職場的基督徒和同工多面向地分享他們在職場關懷中的心路歷程和思考。
何藝牧師簡介
何藝牧師, 2004年英國留學時期蒙召,2009年就讀於美國國際神學院,2011年全職服侍至今。2019年在美國加州爾灣與弟兄姐妹共同成立爾灣新人之家教會,主要面向學生,職青,以及新移民的青年家庭。 2022年3月在唐崇懷牧師按牧團手下按牧。育有一女,丈夫是數學教師。
專題講座
單身也可以有個家嗎?
單身者在教會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鰥寡失婚以外,從未結婚者的人數也在悄悄增加,是不是只有透過婚姻和血親,我們才歸屬所謂的家庭?教會對此是否需要前瞻性的探討與看見?比如:單身者是否也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崇拜?教會是“屬靈的家”,或“人在教會中找到家”,是理論還是實際?如何在現實中具體實踐?
林素文師母簡介
黃林素文師母,來自國内,曾學中藥學。來美後,從2000年起與丈夫黃雅憫牧師一起在芝加哥北郊牧養教會至今,主要在輔導,代禱和靈性栽培上服事。育有一女一男,都已成人。
專題講座
職場、社場與教場
這三場對基督徒是一還是三?如何三而一、一而三?
林秋如師母簡介
宣教士任職於加拿大導航會 (The Navigators of Canada),在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服事國際留學生,也擔任UBC的校牧,同時也在大溫哥華地區服事國際職場青年。秋如是個屬靈導師,她熱衷於幫助人在基督裡發現他們生命的特質與恩賜,培育他們成為基督的門徒,多結果子,成為神國度的使者,在學校,職場,及社區成為屬靈領袖,培育門徒,發揮影響力。
畢業於芝加哥三一神學院,主修基督教思想史。在加州取得歷史和中文教師資格,曾在南加州公立高中任教八年。和先生魏克勤牧師 (Rev. Dr. Michael Weidman) 在南加州牧會十三年。牧會之前,和魏牧師有十年的時間擔任中華內地會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宣教士,在德國和英國服事中國學生學者。秋如生長於台灣,大學畢業後,成為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全職傳道,服事大學生和高中生。
愛好是欣賞音樂,閱讀,寫作,攝影,爬山,游泳。和魏牧師有一個快樂愛主的家庭,兒子魏書涵,媳婦佳昕,孫子禮恩,女兒潔涵。
專題講座
如何在 Z 世代中建立扎實的門訓
Z世代(1995末後~2010出生)的信徒,離開教會、離開基督信仰。本專題將探討此現象的背後原因,以及如何調整Z世代的門訓。
松慕強牧師簡介
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
原住民布農族牧家子弟,家中排行第八。從小在長老教會體系長大,20歲進入GoodTV服事,因而重新認識神,24歲被神呼召,毅然決然投入建立教會。
第一間教會是位於淡水的淡江教會,爾後來到台北建立101教會,並於2011年建立iM行動教會,並擔任主任牧師一職至今。
是一位非典型牧師,是台灣最早開始經營網路禾場的牧者之一,並曾經在台北車站體驗街友的日常、站上台灣脫口秀大賽的舞台,更曾遠赴非洲徒手清理孩子們腳上的沙蚤(一種寄生並侵蝕腳底的寄生蟲)、深入巴布亞紐幾內亞火山小島生活一段時間,去到許多人不曾、不敢也未曾想去的地方。
上帝帶領他看見如此豐富的風景、擴張他的視野,都是為了完成他畢生最大的夢想——幫助每個人脫離社會的標籤與框架,活出「真正的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二十多年來,已陪伴、帶領各式各樣不同族群的人,從金字塔頂端非富即貴的人,到最底層的販夫走卒,他陪伴這些人,度過生命中各種低潮,協助陪伴他們突破困境。
專題講座
網絡教會,還是使用網絡的教會?——關於神學與實踐的探討
網絡時代已經不可逆地來臨了。特別在疫情中,網絡成了許多信徒敬拜、學習與團契的最佳媒介。當疫情穩定後、除了努力回到實體聚會,“是否繼續保留網絡聚會”成了許多教會的新課題或新選項。那麼,使用網絡的教會,就是網絡教會嗎?兩者有什麼異同?教會以網絡來宣道與牧養,有什麼優勢與局限?從聖經或神學的角度,要如何理解和看待網絡聚會與“網絡教會”?對於這個在教會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新現象,實踐的陷阱或誤區為何?會遇到什麼樣的質疑、反對或鼓勵?對於各類挑戰,實踐者是如何應對?
末世中教會轉型的挑戰與突破
今日,教會普遍遇到的挑戰是什麼?我如何知道教會需要轉型?轉型的方向與邊界在哪?如何評估轉型是否有效?華人教會要轉型,常見的阻力或挑戰是什麼?有什麼具體經驗分享?如何面對與處理?教會打算轉型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支持?如何分辨與獲得合適的資源?
姜少龍(沙龍)傳道簡介
生於1985年的山東青島。23歲時回應呼召,從酒店管理學院退學,離開了家族投身了三十年的酒店行業。2012年於Northpark University取得神學與聖經學的本科學位,後於Northpark Theological Seminary讀取Mdiv學位。2015年一月受聘於New Life Community Church Chicago,建立了其下屬的第一個國語教會。活水茶堂,荊棘火樂團創辦人。
專題講座
網絡教會,還是使用網絡的教會?——關於神學與實踐的探討
網絡時代已經不可逆地來臨了。特別在疫情中,網絡成了許多信徒敬拜、學習與團契的最佳媒介。當疫情穩定後、除了努力回到實體聚會,“是否繼續保留網絡聚會”成了許多教會的新課題或新選項。那麼,使用網絡的教會,就是網絡教會嗎?兩者有什麼異同?教會以網絡來宣道與牧養,有什麼優勢與局限?從聖經或神學的角度,要如何理解和看待網絡聚會與“網絡教會”?對於這個在教會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新現象,實踐的陷阱或誤區為何?會遇到什麼樣的質疑、反對或鼓勵?對於各類挑戰,實踐者是如何應對?
自我的失與得
我是誰?我今日存在世上的身分為何?誰決定我存在的價值?為什麼我會有身分認同的迷失?為什麼身分認同常和人際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聖經能理出頭緒,幫助我找到自己,並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嗎
苗蔚姊妹簡介
2001年,重生得救,從此對傳福音有強烈的使命感。同年入職公立教育領域,獲得課程設計及領導力碩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南部黑人貧民區學校及亞洲移民集中的學校任職。2011轉到芝加哥郊區學校,近七年擔任世界歷史和美國歷史老師。同時兼任學校「亞洲學生會」 “地理歷史學生會”, 及“中國文化學生會”導師。堅信職場就是禾場,活出基督,用生命影響生命。信主后,不斷在各科目教學,聖經學習,聖經輔導及聖經教導上裝備自己,積极參與各種服事。與魏大歌弟兄育有一兒一女:慕豐在讀醫學院,恩點在讀“小學和特殊教育”專業。
專題講座
公立學校/在家教育/基督教學校——我該如何衡量 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
近年公立學校對性教育的課程引起基督徒關注,有人提出應該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有人認為基督教學校是解決問題的良方、有人則指出公立學校也有可取之處。基督徒父母該如何衡量,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本專題將邀請這三方面立場的基督徒分享他們的觀點,彼此聆聽,摘取共同的原則作合宜的抉擇。
郭凌姊妹簡介
2004年受洗,2005年赴美留學, 獲資訊工程博士學位,現在芝加哥金融行業從事數據分析工作。致力於在職場中實踐聖經真理,在職場傳福音、關懷有需要的肢體,現為所在公司職場基督徒團契主要同工。
專題講座
職場關懷 你、我、祂
后疫情時代,職場需要什麽樣的關懷?基督徒如何通過職場關懷突破“職場如戰場”的張力?基督徒在職場中如何和人建立關係,關心些什麽人?基督徒在關懷和被關懷中如何真實地經歷信仰?職場關懷可以如何承載生命成長,福音和大使命?幾位職場的基督徒和同工多面向地分享他們在職場關懷中的心路歷程和思考。
秦恩光傳道簡介
1個敬虔的婦人的丈夫; 3個年幼的孩子的父親; 1間新建立的地方教會的植堂者/牧者。來自中國大陸,是第3代基督徒、第2代傳道人,曾在中國的蘇州植堂,牧養教會,也曾在東南亞和北加州的華人教會參與教牧實習。道學碩士畢業於北加州的美福神學院(2018),2018-2020年在印城華人教會擔任中文堂助理牧師,同時預備教會的植堂,並於2020年1月(新冠疫情在全美大爆發 1個月前),接受教會的差派,與眾同工和弟兄姐妹帶著教會的祝福和支援,一同前往印城的西北地區,栽植並牧養印城華人教會西北堂至今。愛好閱讀和寫作,筆名為秦路,其文章散見於《使者》、《海外校園》、《生命季刊》、《福音聯盟》和《健康教會九標誌》等主內雜誌和刊物。也是北美天道讀書會的創始成員和核心同工。對婚姻家庭、子女教養、職青事工、門徒訓練和屬靈閱讀都頗有負擔。個人博客是:qinluyszd.com↗
專題講座
菜鳥父母的育兒之道
作為菜鳥父母,我們原本以為來到北美,可能可以避開華人的內卷育兒哲學,可以避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育兒理論,但是現如今的北美華人世界,我們其實同樣活在一個不斷內卷的育兒時代,作為基督徒父母,在面對這些內卷的現象和時代的浪潮下,如何回到以神的話語塑造我們的孩子的神學基礎中,並在這個過程中,實際地用神的話語而非這個世界的理論或方式來教養我們的子女?
華人教會如何面對牧者的傳承?
今日北美華人教會一方面急需年輕牧者起來參與服事,幫助牧養教會亟需為主得著的青年群體;然而年輕牧者荒卻是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年輕牧者本身也需要有被塑造與建立的機會,否則也很容易"陣亡"。教會如何興起更多的年輕牧者?又如何幫助年輕的牧者成長?年長牧者如何與年輕牧建立可以傳承的mentorship關係?
網絡教會,還是使用網絡的教會?——關於神學與實踐的探討
網絡時代已經不可逆地來臨了。特別在疫情中,網絡成了許多信徒敬拜、學習與團契的最佳媒介。當疫情穩定後、除了努力回到實體聚會,“是否繼續保留網絡聚會”成了許多教會的新課題或新選項。那麼,使用網絡的教會,就是網絡教會嗎?兩者有什麼異同?教會以網絡來宣道與牧養,有什麼優勢與局限?從聖經或神學的角度,要如何理解和看待網絡聚會與“網絡教會”?對於這個在教會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新現象,實踐的陷阱或誤區為何?會遇到什麼樣的質疑、反對或鼓勵?對於各類挑戰,實踐者是如何應對?
孫艷姊妹簡介
2002年赴美留學,在金融和分析行業任職多年。在校園團契中認識神,2009年受洗,一直參與關懷,校园和職場事工等的事奉。現在讀美國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輔導碩士,致力於如何在生活的不同層面地活出基督的福音。
現為芝華宣道“跨代際”事工的同工和“職場同行”板塊的負責人,和同工一起支持芝加哥地區的在職基督徒和職場事工,包括帶領職場主日學 ,職場輔導,支持職場短宣和專題講座。職場系列講座包括:職場智慧,職場文化,領導力和人際關係,以福音為中心的職場關懷和輔導,職場佈道,職場神學傳統, 基督徒職場伦理等系列。
現和先生居住在芝加哥西郊,并在教會服事。
專題講座
職場關懷 你、我、祂
后疫情時代,職場需要什麽樣的關懷?基督徒如何通過職場關懷突破“職場如戰場”的張力?基督徒在職場中如何和人建立關係,關心些什麽人?基督徒在關懷和被關懷中如何真實地經歷信仰?職場關懷可以如何承載生命成長,福音和大使命?幾位職場的基督徒和同工多面向地分享他們在職場關懷中的心路歷程和思考。
張志剛牧師簡介
印城華人教會主領牧師。為第三代基督徒,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1993年復活節在印城華人教會受洗歸主,同年蒙召奉獻傳道。95年就讀於中華歸主神學院,97年在洛杉磯開拓并牧養華夏基督教會。2007年在奧斯汀開拓并牧養奧斯汀磐石教會。2015年任印城華人教會牧師至今。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教會的轉型,且常在各處傳悔改赦罪、教會復興的道。
專題講座
小教会如何参与宣教?
規模較小的教會,是不是需要等到教會壯大後才開始參與宣教?剛剛植堂的教會,是不是要將建堂置於宣教之前?財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小教會如何參與宣教?如何建立和培養宣教的異象?
華人教會如何面對牧者的傳承?
今日北美華人教會一方面急需年輕牧者起來參與服事,幫助牧養教會亟需為主得著的青年群體;然而年輕牧者荒卻是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年輕牧者本身也需要有被塑造與建立的機會,否則也很容易"陣亡"。教會如何興起更多的年輕牧者?又如何幫助年輕的牧者成長?年長牧者如何與年輕牧建立可以傳承的mentorship關係?
黃多賜牧師簡介
曾在宣教禾場服侍十幾年,現在芝華宣道服侍,從事跨文化宣教推動。
專題講座
輕敲中東的鑿子
不間斷的輕敲鏨子能將巨大的岩石敲開,黎巴嫩地圖看上去就像一把鑲入穆斯林硬土的鏨子,在此可以自由、安全的傳講福音,在加上其它穆斯林世界的福音事工,只要我們不斷的敲打這些鏨子,必將敲開這片硬土。我們也看到這些鏨子是神為我們鑲嵌好了的,現在就等著我們去敲打。
黃雅憫牧師簡介
黃雅憫牧師,來自國内,曾畢業於清華大學,來美留學,獲數學博士,之後進三一神學院受裝備,獲道學碩士,神學碩士和神學博士。從2000起與師母黃林素文一起在芝加哥北郊牧養至今。育有一女一男,都已成人。
專題講座
今日教會必須認識的天國神學
什麼是天國?天國對基督徒只是個脫離現實的烏托邦,或遙遠未來的夢想嗎?天國與地上之國有何不同?天國國權今日如何彰顯,基督徒在天國裡有何異象,如何得勝地上之國?
建立有國度觀的事奉
基督徒的國度觀必然會影響到他事奉的眼界、原則與態度。怎樣的事奉才是按著正確國度觀所擺上的事奉
鄭立新牧師簡介
從小成長於台灣,在高中時決志信主,為第二代基督徒。赴美取得電腦碩士後,於紐約金融界擔任電腦工程師多年。2001年起擔任帶職英文堂區牧,2007年蒙召至美南浸信會神學院進修道學碩士,2010年至2021年六月擔任紐約豐收靈糧堂英文堂牧師。2021年七月開創「吹號者事工Trumpeter Ministries」推廣:「搶救下一代」、「每日靈修」、「聖經世界觀」和「在家教育」等事工。師母育有四個成年女兒並皆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 K-12)
專題講座
公立學校/在家教育/基督教學校——我該如何衡量 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
近年公立學校對性教育的課程引起基督徒關注,有人提出應該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有人認為基督教學校是解決問題的良方、有人則指出公立學校也有可取之處。基督徒父母該如何衡量,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本專題將邀請這三方面立場的基督徒分享他們的觀點,彼此聆聽,摘取共同的原則作合宜的抉擇。
福音“有什麼用”
基督徒談的“福音”對我當下的生活和未來前途有什麼實際的作用/幫助?
趙家璧姊妹簡介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錄像新媒體與動畫系畢業。生於台灣台北,與先生及兩個女兒定居美國賓州匹茲堡。自2008年起她與先生一起在匹茲堡華人教會歐克蘭堂服事海外華人留學生。2013年她回應上帝的呼召,開始關心LGBTQ+族群並進行電影劇本創作,2018年創立雙泉媒體事工,使用媒體與影像,向後現代多元族群傳福音。想更多了解與支持他們的事工請上twosprings.org/zh ↗
專題講座
教會面對 LGBTQ+ 議題的具體策略
在面對社會上及校園中排山倒海的LGBTQ+的agenda時, 我們要如何裝備弟兄姊妹及我們的孩子提高警覺意識,能分辨與抵擋謊言,並積極幫助教會發展全人的性教育,以能服事在性方面受傷的族群。
談妮傳道簡介
資深編輯。現任《舉目》主編。曾學習教育與輔導。關注人如何回應上帝:在與上帝和好後,能活出上帝在個人與群體中,那些善良純全可喜悅的心意。
專題講座
基督徒如何回應家暴
強尼戴普和安柏的案件落下帷幕,但是千千萬萬的家暴受害者,這其中包括不少基督徒,我們該如何回應家暴?教會如何應對教會裡存在的家暴問題?如何避免家暴問題的發生?如何安慰和牧養家暴的受害者?如何建造成熟的成年男性,再到對男孩子的教育。
校園事工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
今日青年學子相對有更多的心理需要:孤獨、憂鬱、性別認同......因此需要更多的陪伴,以及可轉介的基督徒心理/精神專家。一方面,校園事工參與者如何增加對心理的常識和敏銳性,另一方面,教會是否可考慮鼓勵一些人生經歷豐富、靈命成熟(且謙卑)者參與校園的陪伴事工(如進入空巢期,年屆退休者,不是在其他服事崗位上拉人),給予他們面對Z 世代等的培訓和長期督導(避免動輒長輩教訓等負面影響)?有沒有具實踐經驗的教會?
戴洸華牧師簡介
北台民間宗教家庭出生。20歲重生,醫學檢驗工作三年後全時間服事。和洛杉磯教會牧者、委身於禱告、宣教,成立「福聯使命團」。2004年南亞海嘯奪走23萬人,5年的等候神,教會開始「一會愛一族」的跨文化宣教。
專題講座
小教会如何参与宣教?
規模較小的教會,是不是需要等到教會壯大後才開始參與宣教?剛剛植堂的教會,是不是要將建堂置於宣教之前?財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小教會如何參與宣教?如何建立和培養宣教的異象?
教會如何尋找宣教禾場
越來越多教會有心參與宣教,並瞭解長期拓展宣教需有策略性的規劃。無論是以經費支援,還是開展短宣、長宣,都有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神所要特別託付我們的到底是哪個宣教禾場或事工?在這尋求的過程中,教會需要問些什麼樣的問題?應當如何考察與印證神在禾場上的帶領?
羅秉祥教授簡介
曾任教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三十一年之久,2020年成為榮休教授後移居美國洛杉磯,曾任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駐院學者暨倫理學資深教授,現任美國富勒神學院斯蒂芬伉儷中華研究講席教授及中華研究中心學術主任,其中文倫理學著作有《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第13次印刷),《公理婆理話倫理》(第四版),《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第四版),《同性戀的十字架》(與龔立人合著);最後兩本都曾獲湯清文藝獎。
專題講座
保守與自由如何取捨
“保守”一定是好的嗎?“自由”由誰來定義?耶穌是保守還是自由?聖經如何記載?當我們面對公共議題,明顯被貼上“保守”或“自由”標籤時,應該如何回應?可不可能信仰保守但政治自由,或反之亦然?但就算信仰保守,那又意味著什麼?如何以耶穌基督的言行為參考?華人的文化價值觀在這方面,如何影響了基督徒透過信仰的詮釋?對於非我陣營者,基督徒應該有多少的容忍度?如何取捨?用什麼態度?
嚴鳳山牧師與師母簡介
嚴牧師一家在印度宣教二十多年,為恩光使團宣教士;後八年在約旦事奉,並為約旦福音神學院(JETS)副教授。曾任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播道神學院、建道神學院、正道神學院及Hindustan Bible Institute客座講師。畢業於美國拜奧那大學(Biola University)跨文化教育學哲學博士、美國三一神學院(T.E.D.S)道學及神學碩士、香港播道神學院神學學士。也是專欄作家,著有《繽紛文化印宣情》、《我愛咖哩鄉——在印度宣教的日子》、《追擊瑜伽真相》、《差傳印記》、《快樂人生14課》、《宗教比較》及英文《The Challenges of Culture-based Learning》等。
Colleen Yim嚴師母隨牧師在印度宣教,後任約旦福音神學院(JETS)副教授。曾任Biola University, Master's College客座教授。畢業於美國拜奧那大學(Biola University)跨文化教育學哲學博士、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碩士、Moody Bible Institute學士。著有《Veiled Gurus》。
專題講座
還有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十三億
印度是個文明古國,福音也從第一世紀就開始傳入,然而至今仍有95%的印度人活在完全沒有機會聽到福音的景況下,盲目崇拜眾多的神明,深陷種姓制度的轄制。這一龐大的未得之民是個抵擋福音的銅牆鐵壁,還是神正在他們中間開啟一寬大又有功效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