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湧漠北
感謝神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福音再次傳入蒙古,福音迅速傳開,不僅收穫了許多的福音果子,更是使他們有一顆參與普世宣教的心。可是,蒙古比較是一個剛剛發展的內陸民主國家,經濟還十分落後。芝華宣道盼望可以協助對蒙古國教會有負擔的北美華人教會與蒙古國的教會對接,建立相互搭配合作的平台,推動教會認領蒙古偏遠地區的傳道人與教會,藉裝備栽培本土傳道人,建立能夠紮實建造門徒的青年與兒童事工,在年輕一代中培育國度人才,並協助信徒脫貧,促進教會茁壯,使基督的活水泉源湧流蒙古大漠,進而將神國祝福帶進古蒙古大軍曾蹂躪過的廣大地區。
策略
1. 教會直接宣教:
以教會為單位參與「泉湧北漠」宣教事工。由參與的教會直接與蒙古本土教會及傳道人建立認領的關係,動員教會內的人力與資源,委身擔負起支援扶助蒙古本土教會的責任。當教會而非機構成為宣教的主體時,教會在宣教上的動員力將大大增強,信徒對宣教的負擔與關切也會更加迫切,因為宣教不再是本教會以外的事工,而是教會自己的事工。
2.建立合作網絡:
芝華宣道與在蒙古的宣教機構共同協助搭建一跨機構與教會的宣教合作網絡(參以下作法裡的「諮委會」),在共同的負擔與清楚的共識基礎上,提供參與的教會一個彼此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平台, 並與其他在蒙古的宣教事工維持溝通與協調。這樣的合作平台使個別的參與教會不致孤軍作戰或各行其事,造成禾場上的事工重疊或衝突,反而因著跨教會的合作而發揮出更大的宣教力量。
3. 強化教會牧養:
參與的教會定期差遣人員或團隊前往蒙古,服事所認領的教會,與本土傳道人建立長期關係。在裝備傳道人的方面以培訓與陪伴並重,將重點放在協助建立健全的教會觀和以宣教為導向的牧會理念。在蒙古已有些很適合傳道人的神學培訓事工(如TEE 課程),以及宣教培訓課程(由OMF 所編寫的材料)可推廣到偏遠地區的教會。但當地牧者特別需要在牧養與建造教會的事奉上,得著屬靈上的陪伴與指引,揣摩出如何增長遵循大使命的教會
4.栽培年輕族群:
藉每年夏天舉辦青少年與兒童營會,帶動當地以門徒造就為導向的青少年及兒童事工,使教會得以有效地裝備年輕一代成為明日教會擴展的中堅力量。蒙古教會普遍年齡層很低,大部分都在35 歲以下,因此青少年與兒童事工特具策略上的重要性。
5.認領地區教會:
建議認領對象不只限於一間教會,而是在一適當範圍的地區內,認領一些願意接受認領的當地教會。這樣做是為了在參與教會能夠承擔的程度之內,使其宣教事工發揮最大影響力,並促進在同一地區裡的當地教會間建立更深的連結,能夠在該地區裡同心合意,共同興旺福音。
6.協助脫離貧窮:
協助當地開發新產業或謀生技能,逐步改善教會與信徒的經濟狀況,建立教會的經濟自主性,不但能支持自己的傳道人,並能擴展事工,對外宣教。
7.設立退場機制:
以協助當地教會在5~10 年內達到自立、自養、自傳,有能力增長繁殖為目標,按事工的進展與當地教會的能力,有計劃地逐步轉化認領關係成為夥伴關係,進而轉化為主客關係,一方面避免當地教會陷入長久依賴外來幫助的光景,另一方面也使參與的教會能夠再去擴展新的宣教禾場。
返回